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迁居,俗称乔迁、搬家,在他们当地称为入厝,又叫搬屋。
不管在什么地方,搬家都是件大事。
而在他们这尤为甚,非常讲究,习俗颇多,很有仪式感。
凌晨两点钟,冯家灯火通明,全部都起来了。
拿着早就准备好的香、贡品和鞭炮,大家浩浩荡荡地就往妈祖庙而去。
当地习俗,在搬家前要先祭拜妈祖,以求平安和顺利。
沿着弯弯绕绕的道路走了半个多小时,他们终于到达了妈祖庙。
妈祖庙还在扩建当中,没有完工,但以前的那两间还在。
待冯暄一家祭拜完,冯晔才带着叶青灵和冯希南走进了庙里。
将带来的贡品摆放在供桌上,将香点燃,分给了老婆和儿子每人三支。
三人持香对着妈祖娘娘神像高举过头顶,作揖行礼。
现如今的妈祖神像有两尊,因此,分别向两尊神像各敬了三支香。
放了鞭炮后,三人跪在蒲团上,对着妈祖娘娘三跪九叩,开始许愿。
冯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,首先开口祈求妈祖娘娘保佑全家平安,事事顺利,
然后是叶青灵和冯希南,也各自许下了心愿。
祭拜完毕后,就将贡品留在了庙中,没有带走。
随后,大家没有多停留,急匆匆地回家,准备搬家事宜。
他们这里一般都是在下半夜搬家,而且是在五更天,也就是三点到五点之间。
下半夜夜阑人静,可免行人“冲”犯,还可避他人烦扰。
而选择五更天,则是有点迷信的因素在里面。
民间笃信,五更天鸡打鸣,小鬼归阴,此时入宅最平安。
差不多等到四点钟,去码头打探情况的冯家清才迟迟而归。
“爹,船都出去了吗?”
他们搬家要经过码头,而码头在凌晨人来人往,都是出海的人。
为避免搬家的过程碰到人,就得等所有的船都出去。
“差不多了,只剩下三艘船,应该是今天不出海的。”
“那就开始搬家。”
冯暄作为大哥,自然是他一家先搬。
待四点半钟左右,前去帮忙的冯家清和萧春秀回来,冯晔才开始了搬家。
两根竹竿、一对灯笼、两把扫把,这是搬家的必备之物,都有独特的含义。
竹竿和灯笼一样,都是标志主人是否住在此物的一个象征。
很久以前,老百姓晒衣服就开始用竹竿了。
当竹竿、衣服都还在时,表示主人仍在此物居住;
一旦衣服收下,竹竿取回,就说明这家人已经离去。
而当竹竿在一个新的地方升起,挂上衣服时,意味着新主人已经到来。
同时,竹竿还有家境如竹节节高的含义。
灯笼的含义和竹竿差不多。
早期,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着一对大红灯笼,上面写着房屋主人的姓氏。
一旦灯笼取下,则意味着一家人将要搬离此地;
而当人们看到新的灯笼挂起,就明白房内来新主人了。
所以,搬家挂灯笼,成了他们当地最为传统的习俗之一。
竹竿和灯笼的转移都是象征房主从旧居搬到新居。
而搬家带的两把扫把要一新一旧,而且得选用传统的芦苇扫把。
一把是原来旧家用的扫把,另一把是新家用的扫把。
其意义是,将原先住的旧屋打扫干净后,以便后来人入住;
同时,把自己新屋打扫一番,干干净净好生活。
其实,在以前文房四宝也是搬家的必备物品之一。
只不过,这个习俗没有很好地流传下来。
究其原因,可能跟现在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改变有关。
竹竿两头和扫把都用春联的红纸裹好了,还绑了红绳子,叶青灵在扛着。
冯晔则是提着两个红桶。
一只红桶装的是半桶水,另一只则是装的米。
这桶米后面要装入新家的米桶;
而水则是要拿去烧开水或者煮饭菜,给家人服下寓意换水土。
而且这桶水在去新家的路上还得注意,千万不能洒出来,否则不吉利。
虽然只有半桶水,一般来说洒不出来。
但是路面不平,到处都是坑坑洼洼,而且还是大晚上,就怕万一没走稳,摔一跤就麻烦了。
因此,冯晔很是小心翼翼地绕过路上的坑洼,每一步都走得很平稳,确保水桶里的水一滴不洒。
一路上无惊无险,顺利地到了新家。
冯家清在门口燃烧起了一堆稻草,烟雾弥漫。
人和东西都要从燃烧着的稻草上面经过,有点类似于过火仪式,象征着驱除不祥,带来好运。
冯晔跨过稻草堆,先把装米的桶拎进门,接着是装水的桶。
叶青灵也扛着竹竿和扫把跨过了火堆。
至于拿着两个灯笼的冯希南,则是由冯家清抱着跨过。
扫把进门后,冯晔就用新扫把由外往里面扫了三下,然后就把大门关上了,一分钟之后才打开。
这个寓意是把福气扫进门并且留住。
随后,抬着竹竿每个房间走一走,拿着扫把每个房间扫一下。
最后一步是用扫把由内往外扫三下,闭门三分钟。
接下去,把红灯笼挂起来,鞭炮响起,整套搬家的流程就算是结束了,也意味着他们也搬完家了。
至于还留在老家里面的东西,等到天亮再搬过来安放好就是了。
帮着两个儿子搬完了家,冯家清和萧春秀就回老宅了。
新家有足够的房间,冯晔想过让他爹娘搬过来一起住,也提过。
但是他爹娘死活不肯,非要守着老宅。
说是老宅不能空着,得有人住着,才有烟火气,要不然没几年就得荒废的塌掉。
而且他们还没有老到动不了的地步,还不需要儿子儿媳的照顾。
他知道爹娘的心思,也就没有勉强。